查看原文
其他

致死量仅1克的剧毒化工原料——暗网药贩子的暴富减肥药

化学加 2021-06-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ME科技故事 Author SME


2009年9月13日,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省儿童医院分别收到同一批不明化学品中毒的患者。
 
被送到医院时所有患者几乎都出现了乏力、多汗、口渴、胸闷、头晕、手脚皮肤黄染等症状。重症者甚至出现了汗液染黄头发和衣物的情况,另外就是严重的气促、心悸。
 
这一批中毒患者一共21人,其中1人在此前已死亡,其余送院治疗的20人中,2人突发全身强直性痉挛,呼吸、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看到如此重大的中毒事件,不了解的人可能以为受害者是化工厂的员工,可实际上这21人只是共同参与了一件事——回收废弃塑料包装袋。
 
这一批塑料袋来自浙江某化工厂,员工违规将废弃的化学品塑料包装袋卖给废品收购站,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囤积了近一年,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再把这些塑料包装袋以5500元的价格转手卖给塑料回收站。
 
没想到光是装卸转运的过程就让多人中毒。最先出现症状的是工人林某,突然全身大汗,胸闷无力,以为是中暑,结果很快就去世了。
 
接触这些塑料袋的还有林某帮忙卸货的家人亲戚,塑料袋起初被堆放在家里,有7个小孩在旁边玩耍,也都出现了中毒的症状。还有意外被波及的一例患者,她没有直接接触塑料袋,而是在照顾中毒家人的过程中,接触到中毒者的汗液或衣物也造成中毒。
 
二硝基苯酚中毒者手脚皮肤黄染症状

这一切的源头正是那些装过二硝基苯酚的塑料包装袋。
 
二硝基苯酚(简称DNP),严谨来说是2,4-二硝基苯酚,它是一种工业上常见的原料,可以用于生产染料、防腐剂、除草剂以及炸药。
 
虽然极为常见,但二硝基苯酚却也极为危险。20世纪初,它就以易爆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爆炸强度约为TNT炸药的81%。
 
二硝基甲苯是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的前体,苦味酸最早被当作一种黄色染料使用,相传因为工人暴力操作引发爆炸后,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炸药。
 

在一战期间,法国和美国都有报道弹药工厂发生导致数十人死亡的二硝基苯酚爆炸事故,类似的死亡事故也在染料厂发生过不少。
 
与不稳定的爆炸特性相比,二硝基苯酚更为致命的是它的毒性。根据中文文献资料中的说法,人类经口最低致死量(MLD)为36mg/kg,对于一个50kg的成年人来说,口服1.8g即能致死。
 
但是,根据真实的病例报告给出的数据,致死量可能还要更低,一般认为10-20mg/kg就能致命,有记录的死亡案例中最低的摄入量为4.3mg/kg,总之,成人口服1g左右就有生命危险。
 2,4-二硝基苯酚纯净化合物样本

如果只讨论致死量,二硝基苯酚和大名鼎鼎的氰化物处于同一个水平。除了开头提到的废弃塑料袋中残留造成的中毒事故外,工业生产中也常常会出现违规操作导致的死亡事故。
 
2001年9月,浙江省临海市发生一起二硝基苯酚中毒死亡事故,临时被雇佣进化工厂的工人蒋某从事二硝基苯酚的离心脱水工作,由于没有佩戴防护用具中毒,蒋某下班后出现症状,到院就诊后抢救无效于当晚10点40分死亡。
 
如果说因为二硝基苯酚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我们不得不冒着一定风险去接触它(当然按照操作规范做好防护,一线工人的健康还是有所保障的),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二硝基苯酚的另一种“暗黑”应用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193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医生发现,长期在染料厂或弹药厂工作的工人有一系列相似的变化,也就是由二硝基苯酚中毒产生的症状,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便是体重减轻。
 
他们认为,在严格控制摄入量以及密切的医学观察下,可以避免二硝基苯酚对身体带来的伤害,但又保留一定的减肥效果,如果设想成立,那么二硝基苯酚就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减肥神药。
 
于是研究小组着手研究,并发表了关于二硝基苯酚治疗肥胖的论文,很快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二硝基苯酚本来就是极为常见的物质,所以大量商人迅速做起了这种减肥药的生意。
 
据估计,在1934年美国有大约20家药品批发商在出售二硝基苯酚,约有10万人服用,它一度被吹捧为最优秀的减肥药。
 
二硝基苯酚减肥药产品和各类报道

客观来说,二硝基苯酚的减肥效果的确是令人惊叹的,其原理我们现在已经明确。二硝基苯酚在体内主要作用于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抑制磷酸化过程,使供能物质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合成ATP,这类物质也被称为“解偶联剂”(uncoupler)。
 
由于ATP的合成被抑制,细胞供能不足,我们的身体会按照常规的方式应对,即加速分解脂肪填补能量缺口,然而二硝基苯酚的存在让这种应对方式变得无用。
 
越来越多的脂肪被氧化分解,但线粒体仍然无法合成ATP,此时就会进入死循环,直到二硝基苯酚被代谢出体外。
 

至此,我们还没有提及最重要的问题——脂肪的能量去哪里了?减肥神药也要按照物理学基本法遵守能量守恒,实际上这些通过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全都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我们的身体就像是正常工作的电动机,源源不断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二硝基苯酚就像是进入电机内部的异物,卡住了转子,此时无法输出机械能的电机等效于短接电路,所有电能转化为热能,也就很容易烧毁。
 
这些热量也就是导致中毒后出现大汗淋漓、乏力、胸闷的直接原因,因此二硝基苯酚中毒也常常被误认为是中暑,导致延误治疗。
 
实际上,在医学上需要建立动物发热模型用于解热类药物的研究,二硝基苯酚就是一种常用的引起发热的药剂,高剂量下作用迅速发热量巨大。


对于人类来说,一次摄入较高剂量的二硝基苯酚,发热可以高达43°C,在这种超高的体温下,我们体内对温度敏感的蛋白质(如大部分酶)将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很快就会死亡。
 
但即便重症者被送到医院,医生也很难力挽狂澜,目前没有针对二硝基苯酚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治疗手段比较有限,比较有效的手段是血液灌流,即将患者血液通过固体吸附剂清除毒素。
 
以上主要是二硝基苯酚急性中毒的部分,在短暂合法销售的几年里,它还被怀疑会引起白内障等后遗症,因此在1938年,美国彻底禁止了将二硝基苯酚作为减肥药生产和销售。
 
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消瘦的身材也成为青春美丽的标志

或许是对它的减肥效果念念不忘,1980年代有医生重新使用二硝基苯酚治疗肥胖症,据称有14000人参与。实验的发起人尼古拉斯·巴金斯基医生被判违法,随后美国还颁布了新的禁令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但禁令并没有能将人们“躺着暴瘦”的念想扼杀,随着健美运动的兴起,为了达到传统训练难以达到的极致效果,各类药物开始深入健身房。
 
二硝基苯酚的减肥效果是很特别的,不仅效率极高,且几乎只消耗脂肪,对大维度需要减脂塑形的健美人士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时至今日,在西方主流的视频平台上你依然可以很容易搜索到各种健美人士公开分享自己使用二硝基苯酚减脂的效果和感受。
 
随着这类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些被公开发表的禁药经历分享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懵懂的人们,他们只看到了这些侥幸的特例,却无从了解那些因此死亡的案件。
 
从2007年到2018年,英国因为服用二硝基苯酚而死亡的事故达到了115例,这仅仅是被记录在案的数字,还不包括那些被误诊或未查明的猝死案例。
 

二硝基苯酚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圈子小而隐秘,起初只以健身房为中心,通过熟人介绍和推荐推广。如今,前有“言论自由”的社交平台宣传,后有各类健身减肥网站建立起的社交圈子。
 
更重要的是二硝基苯酚减肥药可怕的利润。药贩子们从中国以350英镑的价格购买25公斤一桶装的工业二硝基苯酚,经过分装添加辅料制成胶囊,一粒能卖出1英镑的价格,一整桶这样的工业原料能给他们带来10-20万英镑的利润。
 
二硝基苯酚减肥药简易的包装上印有中国产地信息

即便这些非法药贩子最后结局往往都会被死亡案例揭发,最终也都逃不了罚款和判刑,但在巨大利益面前,仍然有很多人顶风作案。
 
近年来,英国已经关闭了大量非法出售二硝基苯酚的网站,但据媒体调查,仍有很多药贩子躲在暗网继续经营他们损人利己的非法勾当。
 

通过网络销售的二硝基苯酚减肥药,没有任何说明文字

在药贩子的“努力”下,二硝基苯酚减肥药开始向青少年全体渗透。近来报道的死亡案例中,青少年的比例在上升,女性的比例也在升高。
 
与健身房里的男性不同,女孩子的需求更为普遍,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变美,但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互联网社交带来的“身体羞辱”泛滥,以及对某些媒体或偶像唯瘦审美的追求。
 
贝丝·西普希在死亡前服用了14剂二硝基苯酚减肥药

很多青少年受害者并不是真的肥胖,但都往往与家人朋友存在有情感问题或者心理问题,病态地追求减肥或许是他们寻求安慰的途径。
 
这已经超出了身体健康的范畴,如果滥用药物的人根本不在乎生理健康,我们费再多口舌科普危害也是徒劳的,与其绞尽脑汁消灭二硝基苯酚减肥药,不如好好思考思考究竟是谁在让青少年们不顾健康地去追求一种病态的瘦。
 

左泽平,王志斌,郭玉东,王碧松,高阳.常用大鼠发热模型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2,22(02):52-57.
林观炎,何茜.一起废塑袋回收引起2,4-二硝基苯酚中毒事件分析与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06):302-304.
王悦,王丽华,陈瑜,李鲁.2,4-二硝基苯酚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救治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08):497-498.
朱美芳.2,4-二硝基苯酚中毒死亡1例报告[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04):244.
陈欣,杨静姝,陆海峰. 废塑回收致东阳17人中毒 3人死亡14人住院治疗. 青年时报, 2009年09月15日.
王蕊,余姗姗,李震宇. 2吨废塑 毒倒17人,东阳某废品站工友装卸染化厂废塑时中毒,造成3人死亡,4人病危,罪魁祸首是化学品二硝基苯酚.钱江晚报, 2009-9-14.
A. Tewari, A. Ali, A. O'Donnell, M. S. Butt.Weight loss and 2,4-dinitrophenol poisoning.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Volume 102, Issue 4, April 2009, Pages 566–567,https://doi.org/10.1093/bja/aep033
Megan Tatum. DNP: the dangerous diet pillpharmacists should know about. 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 June 2019, Vol 302,No 7926, online | DOI: 10.1211/PJ.2019.20206616
'Lethal' DNP diet pills still on saledespite crackdown, BBC finds. BBC News, 28 October 2016.
Sean Cleathero bodybuilder death: Pairjailed for drug offences. BBC News, 28 July 2015.
DNP: The pills used by slimmers andbodybuilders. BBC News, 27 June 2018.
Susan McKay. ‘Knowing it couldkill you isn’t a deterrent’: the deadly trade in diet pills. The Guardian, 21Jul 2020.
Francie Diep. The Science And History Of APesticide-Turned-Diet Pill. Popular Science, July 10, 2014.

· 公众号消息改版,欢迎将“化学加”公众号设为星标

· 看更多化学医药资讯,欢迎下载化学加APP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